文章来源:《洞察》
学习管理的朋友都有一个体会:许多管理学的概念、理念及理论是相互矛盾的,比如,马云说企业战略只要3个人思考,其他人执行就行了;而张瑞敏说人人都是CEO,也就意味着人人都要思考战略问题。再如,有人说管理就是灰色的、混沌的,别想着要黑白分明;有人却声称中国人最需要学习的是工匠精神,也就是精雕细作,丝毫容不得“混沌”含糊。还有,有人主张组织一定要“去中心化”,但也有人认为,组织存在的基本理由就要是围绕一个方向,集中力量办大事……
这些相互矛盾的说法其实都是对的,只不过要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情境下去适用和检验。管理学是问题导向的学问,问题的属性不同,解决的方法自然相异。
我尝试按照系统论的逻辑,把所有管理问题分为三种情境:确定性的情境(白色世界)、混沌模糊的情境(灰色世界)、完全不确定性情境(黑色世界)。在这三种情境的视域里,再来看我们所面对的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,就会非常清晰了。
第一种情境:确定性的白色世界
确定性的世界在系统论里面也称为白色系统。实际上,企业管理问题中的99%属于“确定性的世界”。也就是说,绝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是不需要混沌的,也不需要灰度。
怎样理解“确定性的世界”的特征?我们举一个生活化的例子。今天的主持人孙老师早上去上课前,他爱人让他晚上回来做个西红柿炒蛋。爱人交代得很清楚:两个洗好的西红柿在冰箱里,鸡蛋已经打好放在灶台左边的碗里。在这种情境下,孙老师面临的问题、目标、变量都是清晰的:问题(任务):做晚饭;目标:西红柿炒蛋;变量也约束好了:两个西红柿和已经打好的鸡蛋。孙老师只要把这个过程展开,完成任务就可以了。
我们也可以使用系统语言和数学语言赋予这个故事理论意义——用系统语言来描绘,孙老师处理做饭这个系统或这个事情,输出的目标是明确的,输入的资源也很清楚,过程也是清晰的。用数学语言来描绘,这属于一个最简单的函数,所有的限制条件、影响变量都是已知的,变量怎么转化为目标值也是清晰的。
凡是以上这样的世界就是确定性的世界,这样的世界里所发生的关系基本上是线性关系。这时的决策称作完全理性决策。
究其本质,做饭属于一个微型工程。工程问题共同的特征都是有目标、设计蓝图、施工方案、科层组织及操作规范。再复杂的工程也不过是各个以上特征的叠加,即把空间扩大、时间拉长、变量增加,但它并没有发生质变。对于复杂的工程,可以用确定的还原思维,归结到更小的单元,再加以解决。比如,庞大的三峡工程归根到底也不过是“一锹一土一个铲车”的工程,涉及的无非是有多少方土找多少铲车的问题。丰田生产方式看上去非常复杂,但其本质仍属于工程问题,只要输入材料 、零件,通过生产流水线及工人的作业,一定能生产出汽车来。
那么,在这种确定性的情境下,管理重心是什么?
管理的重心是运营管理。当确定方向后,如果变量也是确定的,就只剩下整合的问题了。从运营角度来看,人为了完成事情而服务的,所以这个过程就是以“事”为中心,而不是以“人”为中心。
以“事”为中心,就意味着要有流程,绝大部分工作要专业化,要实行标准化,而且,要更加注重细节,细节决定成败。另外,要借助信息化、制度化,使工作高效运行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管理职能的要点如下图:
第二种情境:模糊的灰色世界
第二种情境是“灰色世界”,属于白色系统和黑色系统之间的模糊地带。我们仍以孙老师的生活情景为例来说明。
与上文不同,孙老师面临的不再是吃饭这样的小事了,而是事关女儿前途的大事。从子女呱呱落地,双手笨拙地抱起那个柔弱的小生命开始,子女就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复杂问题,是一个父亲绕不过去的生命命题。
孙老师与爱人商量:女儿将来是做希拉里那样的政要、董明珠那样的企业家,还是做杨丽萍那样的艺术家好呢?或者就干脆散养,让女儿做个平凡的人,不给她压力,随性生活?讨论完女儿未来的职业,接下来问题就落到女儿该读哪所大学了,是哈佛、牛津、清华,还是北大?此时,孙老师的目标并不明确,东突西奔,左思右想,似乎都有前景,也似乎都有阻碍。
假如确定了要让女儿上清华,怎么才能保证?把女儿送进人大附中就能上清华吗?假如女儿在高中突然喜欢上芭蕾舞,非要改学艺术怎么办?
可以说,在女儿前途这件事上,孙老师面对的是一个“灰色的世界”。在这种情境中,变量很多,因果关系不清晰,状态也很混沌,而且会有突变发生,每个变量都可能引起系统的整体变动。用系统语言来说,目标、输入都不清楚,机制、结构和过程也不清楚。
如果说第一种情境比较适合机械时代的传统产业的话,第二种情境则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服务产业。当管理的对象由事物变为人的时候,不确定性就大大增加了。
面临灰色的世界,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愿景性的方向,再根据价值观和现有的资源制定框架性的方案和路径。结果自然是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,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让赢的概率大一点。比如,针对子女的教育,父母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找重点小学、找名师辅导。如果子女上了中关村最好的小学和人大附中,最后却只考上了个“三本”大学,父母就只好认命了。
面临灰色世界,管理的理念和思维是什么?首先是“自组织”的理念。“灰度”、混沌情境下可能蕴含自组织机制。比如,在生态环境中,一棵树下有了蓄含水分的草,就会引来兔子,有了兔子就会吸引野猪的到来。在自组织中,子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,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、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。在自组织里,基本靠价值观和组织规则进行管理,靠自组织的内在动力自发形成能量。
其次是概率论思维。当决策者有了一个大体的概率性质的判断后,就开始试运营。这种情况就是一个模糊系统的控制,而不是一个确定系统的控制。在不明确未来会怎样的情况下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,每走一步就形成一个知识循环,并据此反馈总结,调整或优化下一步。这称之为“干中学”和迭代,在过程之中提高成功的概率。
另外,由于不确定哪一种方案更加切合实际,有些公司会多做几个方案,或多培育几支队伍、多建立几个技术平台,说不准哪棵树就会长大了。微信就是这么火起来的。
在“灰色世界”里,从管理的重心来看,要保持事和人之间的平衡,既要重视事也要重视人。
第一,从企业文化方面来说就是要进行价值观管理;第二,从机制上来说,就是建立规范、严密、民主的决策机制,即便无法判断在这种情境下究竟哪个决策是对的,但可以先用机制保证不出现毁灭性的错误。第三,从运营管理来看,网络化、阿米巴都是新的运营管理方式。第四,从财务上来讲,不再是以预算为主了,而是要有现金流,有钱花就行。你去问问刘强东有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预算?反正他知道京东的钱还能烧5年,烧完了再说,烧完了别人就没有机会了。
第三种情境:完全不确定的“黑色世界”
第三种情境是黑色系统。对于这种情境,也可以用一个故事来形象说明。
某人的妻子无故离家出走,一别多日,音讯全无,某人此时就陷入了困境。他要不要另结新欢?这个目标无法确定。假如他决定梅开二度,也会面临新的困惑:找个什么样的伴侣?其目的会不会不纯,只是为了金钱或地位而攀附?女儿会不会反对父亲这么做?会不会以极端的断绝父女关系的方式对此事进行抵制?可以说,某人所面临的情况就是完全陷入了黑色系统中,也可以称之为“荒漠”。
与前两种情境相比,黑色系统完全不一样。我们需要寻找第一推动力。电影《火星救援》中,当主人公马克与团队失联,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,面临着飞船损毁、补给不足、恶劣环境等重重困难,靠勇气和爱想方设法活下来,并一直支撑到有人来救他回地球。
如果在黑色系统中面临无路可走的困境时,我们要擅于回溯原点:我们从那里来,当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?要回归“空”;要重新定义和解释这个世界。
在这种情境下,从管理理念来说,核心就是使命、信心和勇气,要构建解释新世界的全新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。这个时候是真的要注重以人为本了,尤其是那些既有使命情怀又有思考能力的组织成员。因为,他们是决定组织能否绝地反击的关键,是新的组织模式和方式的创建者。当企业系统向黑色渐进时,我们常常在内心期盼新的组织理念和新的英雄出现。
坦白说,最后一种情境我讲得也有点抽象,因为目前为止,在“黑色世界”里也还没有什么具体的管理方法。